机器人集群亮相中关村论坛 “机器人群舞”

在新闻中心前往会场的通勤路上看到,疾行的机器狗与智能接待机器人构成流动风景线。从机器人迎宾、泡茶、冲咖啡到写毛笔字,再到会场内外无处不在的智能设备,中关村论坛年会不仅为参会者带来了前沿科技的盛宴,更让记者深切感受到“未来已来”的震撼。

机器人集群亮相中关村论坛 “机器人群舞”

本次中关村论坛年会,智能机器人无疑成了最耀眼的明星。在新闻中心前往会场的路上,看到一只“通勤赶路”的机器狗吸引了众多目光;创新中心大厅,身高1.2米的T1接待机器人为嘉宾指路,热情周到。据统计,共有15家企业近百台机器人活跃在年会的各个角落,它们承担着迎宾、交流、主持、表演、服务等不同工作任务,成了年会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会场,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泡茶机器人也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通过程序设定将传统茶艺分解为108个标准动作,通过运动捕捉与AI学习,使泡茶机器人可精准复刻茶艺大师的冲泡技艺,误差控制在0.5毫米内。有观众惊叹:“这已不是简单的程序执行,而是多机协同运动能力的展现。这些机器人不仅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更体现了‘人机共生’的美好愿景。”

值得一提的是,中关村论坛年会还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打造了“中关村论坛智能体”,应用AI同传系统,实现多语言演讲。在视频制作过程中,广泛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很多视频都实现了人工智能原创。此外,还重点打造了无感通行、安全有序参会体验,全面使用电子证件、电子桌签等各类智能服务,覆盖参会全流程。

在环保方面,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也进行了创新。全面使用可循环利用物料,论坛年会资料全部提供电子版,印刷品和文创产品均采用可回收材料。同时,动态优化周边导航路线,安排无人驾驶接驳体验,摆渡车全部使用新能源车,展现了创新与发展的完美结合。

据悉,中关村论坛年会上的智能机器人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智能机器人未来的思考。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达到55.6万套,同比增长14.2%。多元信息融合感知、人机自然交互等前沿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关键部件日益完善。

然而,对于智能机器人进入家庭还要多久的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会长王田苗表示,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王田苗认为,具身智能机器人更多的目的是去替代人类从事危险、单调甚至厌恶的工作,更多是替代人类到无法到达的空间。如果让机器人完全替代人,那人又能干什么呢?从社会和人性的角度来看,具身智能机器人进入家庭还有一段距离。

此外,从技术形态来看,现在整个具身智能的技术形态的定义还都是分散发展,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王田苗强调,人们之所以希望人形机器人进步,就是希望它是一个新的物种,可以重构所有的供应链。但一个物种进入到工业和生活以及消费领域以后,最重要的其实首先是降本增效、提高效率。从这个角度看,模型容易标准化、规模化,还有芯片端测芯片的核心部件、电机、传感器、视觉、减速器等都容易实现标准化和规模化,但中间的具身智能的载体却是多样化的,难以在短期实现标准化、规划化。